"陛下,国库已不足三万贯,若再不想办法,这个冬天怕是..."户部尚书王思明跪在金銮殿上,额头汗珠滚滚而下。
大殿内鸦雀无声,文武百官个个面如土色。长安城外,三十万灾民嗷嗷待哺,北境军饷已拖欠两月,而朝廷国库却如被掏空的鸟巢,连老鼠都不愿光顾。
唐太宗李世民端坐龙椅,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殿下跪成一片的大臣们。贞观十五年的这个秋天,注定要成为大唐建国以来最艰难的时刻之一。
"众爱卿可有良策?"李世民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几分沉重。
01
房玄龄率先起身,恭敬地拱手道:"陛下,微臣以为可向富商大贾借贷,待来年税收充盈后再行偿还。"
"荒谬!"魏征立即反驳,"借贷岂是长久之计?况且商人逐利,必然要收取高额利息,到时候朝廷岂非更加困难?"
李世民微微点头,房玄龄的提议确实不妥。向商人借贷,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让财政窟窿越来越大。
户部侍郎刘文静咳嗽一声,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不如加征赋税?虽然百姓会有怨言,但总比坐以待毙强。"
"绝对不行!"李世民的声音骤然提高,"朕宁可自己饿死,也不会再向百姓征收一文钱!他们已经够苦了!"
大殿内再次陷入死寂,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无人能提出可行的办法。灾民在城外挨饿,将士们领不到军饷,而他们这些朝廷重臣却只能在这里干着急。
李世民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长安城。秋风萧瑟,黄叶满天,就连这盛世的都城也显得有几分凄凉。
"陛下,微臣斗胆进言。"一个年轻的声音响起,是新科进士张怀玉,"不如暂时削减宫中开支?"
话音刚落,几位老臣就露出了不满的神色。宫中开支本就不多,李世民素来节俭,再削减下去,恐怕连基本的礼仪都维持不了。
李世民摆摆手,示意张怀玉不必再说。他知道这些大臣们都是一片忠心,但面对如此困局,传统的办法显然已经行不通了。
夜幕降临,李世民独自一人在御书房中踱步。案头堆满了各地送来的奏折,无一不是告急的消息。河北水患,关中旱灾,河南蝗虫,边关告急...每一件都需要银两,可国库却空如也。
"难道真的要向商人借贷吗?"李世民自言自语,但随即又摇了摇头。他深知,一旦开了这个先例,大唐的财政就将永远受制于人。
就在这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李世民回头一看,是贴身太监王德。
"陛下,您该休息了。"王德端着一碗银耳莲子汤,小心地放在了案几上,"身体要紧啊。"
李世民苦笑一声:"朕哪里睡得着?三十万灾民,十万将士,还有满朝文武,都等着朕想办法呢。"
王德犹豫了一下,轻声说道:"陛下,奴才倒是想起一件事..."
"什么事?"李世民立即转过身来。
"前些日子,奴才的老家来信,说今年鸡蛋特别好卖。"王德小心地说,"听说长安城里的鸡蛋都卖到了邻近几个州府,价钱比往年高了一倍多。"
李世民愣了一下,鸡蛋?这和国库空虚有什么关系?
但是,一个模糊的想法开始在他心中萌芽。鸡蛋...鸡...借鸡...
02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就召来了户部尚书王思明。
"王爱卿,朕问你,民间养鸡的情况如何?"李世民开门见山地问道。
王思明一脸茫然:"陛下,您问这个干什么?民间养鸡...应该还算兴盛吧,毕竟鸡蛋是日常所需。"
李世民点点头:"你去暗中调查一下,看看长安城以及周边各州的养鸡规模,还有鸡蛋的销售情况。记住,要详细一些。"
王思明虽然不明白皇帝的用意,但还是恭敬地应了下来。作为户部尚书,他对皇帝的任何要求都不敢有丝毫怠慢。
三日后,王思明带着厚厚一摞资料回到了宫中。
"陛下,您要的资料都在这里了。"王思明将资料呈上,"根据调查,仅长安城就有养鸡户三千多家,鸡只超过五十万羽。"
李世民接过资料,仔细地翻阅着。数字让他眼前一亮:不仅鸡只数量庞大,鸡蛋的销量也极为可观。
"每只母鸡一年能产多少蛋?"李世民问道。
"大约二百枚左右,品质好的能达到二百五十枚。"王思明答道,心中依然疑惑不解。
李世民快速地在纸上计算着:五十万只鸡,按平均每只年产二百蛋计算,就是一亿枚鸡蛋。按照目前的市价,每枚鸡蛋三文钱,那就是...
"三十万贯!"李世民脱口而出。
王思明吓了一跳:"陛下,您说什么?"
李世民没有回答,而是继续计算着。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整个关中地区,这个数字还能翻几番。而且,鸡蛋是可再生资源,只要鸡还在,就能源源不断地产蛋。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李世民心中逐渐成形。
当天下午,李世民就召集了几位心腹重臣: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人。
"众爱卿,朕想到了一个筹集军饷和赈灾银两的办法。"李世民开口就让在场的人精神一振。
房玄龄立即拱手:"请陛下明示。"
李世民故意卖了个关子:"你们猜猜,朕要向什么人借钱?"
"商户?"长孙无忌试探性地问道。
"不对。"李世民摇头。
"世家大族?"杜如晦猜测。
"也不对。"李世民依然摇头。
魏征皱着眉头:"陛下,莫不是要向邻国借贷?这万万不可啊!"
李世民哈哈一笑:"都不对!朕要借的,是鸡!"
"鸡?"四位重臣异口同声,脸上都写满了困惑。
房玄龄小心地问道:"陛下,您是说...借鸡来吃?"
"不是借鸡来吃,是借鸡生蛋!"李世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朕要向民间借鸡,用鸡蛋来充实国库!"
大殿内鸦雀无声,几位重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该如何反应。
03
魏征率先回过神来,脸上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陛下,您的意思是...让百姓把鸡借给朝廷,然后用鸡蛋抵税?"
"不是抵税,是朝廷出钱收购鸡蛋。"李世民耐心地解释道,"朕的想法是这样的:朝廷向民间借鸡,提供饲料和养殖技术,然后按市价收购鸡蛋。"
长孙无忌觉得这个想法太过离奇:"陛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李世民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长安城说:"好处大了去了!首先,朝廷不需要一次性拿出大笔银两,只需要支付鸡蛋钱就行。其次,这样能鼓励百姓养鸡,增加他们的收入。"
房玄龄若有所思:"陛下的意思是,用时间换空间?"
"正是如此!"李世民点头,"朕算过了,仅长安城的鸡蛋产量,一年就能为朝廷提供三十万贯的收入。如果推广到整个关中,甚至全国,这个数字还要翻几番。"
杜如晦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可是陛下,鸡蛋不能存放太久,如何处理这么多鸡蛋?"
李世民胸有成竹地说:"这个朕也想过了。一部分鸡蛋供应军队和灾民,一部分制成蛋粉储存,还有一部分可以出口到邻国。"
魏征依然有些担心:"万一百姓不愿意借鸡怎么办?"
"朕会给他们好处的。"李世民说道,"借鸡的百姓,朝廷免费提供饲料和兽医服务,还会传授先进的养殖技术。这样一来,他们的收入比以前还要高。"
长孙无忌算了算账:"陛下,如果按照您的计划,确实能解决燃眉之急。但是...这个办法也太..."
"太什么?"李世民看着长孙无忌。
"太...奇特了。"长孙无忌挠挠头,"臣从未听说过哪个朝廷是靠借鸡度过财政危机的。"
房玄龄也忍不住笑了:"陛下这招确实够奇的,不过...倒也不是不可行。"
魏征虽然觉得这个办法很荒诞,但仔细想想,确实比其他办法要可行一些:"至少比向商人借贷要强。"
李世民看着几位重臣脸上哭笑不得的表情,心中暗自得意。他知道这个办法听起来很荒唐,但却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
"那么,众爱卿以为如何?"李世民问道。
房玄龄代表大家回答:"陛下圣明,臣等愿意全力配合。"
"好!"李世民大手一挥,"那就立即着手准备!王思明负责制定具体方案,房玄龄负责统筹安排,魏征负责监督执行,长孙无忌负责对外宣传。"
几位重臣纷纷领命,心中都对这个"借鸡生蛋"的奇招充满了好奇。
04
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城。起初,百姓们都以为是谣言,哪有朝廷借鸡的道理?
但当官府张贴告示,详细说明了"借鸡生蛋"政策的具体内容后,整个长安城都沸腾了。
鸡贩子李老三看着告示,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朝廷真的要借咱们的鸡?"
旁边的王大嫂也是一脸不敢置信:"还免费提供饲料?这是真的假的?"
告示上写得很清楚:凡愿意参与"借鸡生蛋"计划的百姓,朝廷将提供优质饲料、兽医服务和养殖技术指导,所产鸡蛋按市价收购,绝不拖欠。
更吸引人的是,告示还承诺,参与计划的百姓,如果养殖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朝廷还会给予额外奖励。
"这...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啊!"一个养鸡户激动得声音都颤抖了。
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老农张三摇着头说:"朝廷什么时候这么好心了?肯定有什么猫腻。"
为了打消百姓的疑虑,李世民决定亲自出马。
第二天,他微服私访,来到了长安城最大的养鸡场。
养鸡场的主人叫赵大富,是个精明的商人。看到有官员模样的人来访,他心中有些忐忑。
"这位大人,不知有何贵干?"赵大富小心地问道。
李世民没有表露身份,只是说:"朕...我是来了解'借鸡生蛋'政策的。"
赵大富眼前一亮:"大人也对这个政策感兴趣?说实话,我心里有些打鼓。"
"为何?"李世民问。
"朝廷借鸡,听起来挺好,但万一...万一是什么陷阱呢?"赵大富担忧地说,"我这些鸡可是我的全部家当啊。"
李世民耐心地解释:"朝廷只是借鸡,不是要鸡。你的鸡还是你的,只是鸡蛋归朝廷。而且朝廷还会提供饲料和技术,你的成本反而降低了。"
赵大富算了算账:"按照告示上说的,确实挺划算。我现在有五百只鸡,一年能产十万个蛋,按三文一个算,就是三十贯。如果朝廷真的按市价收购,我一年就能赚三十贯,比以前多一倍!"
"那你还犹豫什么?"李世民笑着问。
"就是怕朝廷反悔啊。"赵大富坦诚地说,"万一政策变了怎么办?"
李世民拍拍赵大富的肩膀:"放心,朝廷说话算话。况且,这对朝廷和百姓都有好处,为什么要反悔?"
经过一番交流,赵大富终于下定了决心:"好!我愿意参加这个'借鸡生蛋'计划!"
当天,就有三百多户养鸡户报名参加了计划。
05
一个月后,"借鸡生蛋"计划正式启动。
朝廷派出了专门的官员负责此事,还从各地招募了兽医和养殖专家,组成了一支专业队伍。
负责此事的官员叫李明德,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他每天都要到各个养鸡场巡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赵大富,你家鸡蛋产量如何?"李明德来到赵大富的养鸡场问道。
赵大富满脸笑容:"李大人,自从用了朝廷提供的饲料,我家的鸡下蛋多了,蛋也更大了!"
确实如此,朝廷提供的饲料是经过精心调配的,不仅营养丰富,还能提高母鸡的产蛋率。
"那鸡蛋收购呢?"李明德关心地问。
"按时按量,一文钱都不少!"赵大富竖起大拇指,"朝廷办事,就是靠谱!"
类似的好评在长安城遍地开花。短短一个月,参与"借鸡生蛋"计划的养鸡户就达到了五千多家。
户部尚书王思明每天都会向李世民汇报进展情况。
"陛下,计划进行得很顺利。目前已经收购鸡蛋八十万枚,获得收入二十四万贯。"王思明兴奋地说道。
李世民满意地点头:"很好,按这个速度,用不了多久就能解决财政危机了。"
但是,成功往往伴随着新的问题。
随着鸡蛋产量的大幅增加,长安城的鸡蛋价格开始下跌。原本三文一枚的鸡蛋,现在只能卖到两文。
一些没有参与"借鸡生蛋"计划的养鸡户开始抱怨。
"凭什么他们有朝廷撑腰,我们就得自己承担风险?"养鸡户张二蛋愤愤不平。
更严重的是,一些投机分子开始囤积母鸡,准备大捞一笔。
鸡价开始疯涨,原本十文一只的母鸡,现在要卖到二十文。
魏征得知情况后,立即向李世民汇报:"陛下,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鸡价暴涨,有人在投机倒把。"
李世民皱起眉头:"有多严重?"
"很严重。"魏征忧虑地说,"如果不及时制止,恐怕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道:"立即下令,严禁囤积居奇。同时扩大'借鸡生蛋'计划的规模,让更多百姓参与进来。"
"陛下,这样会不会造成鸡蛋供过于求?"房玄龄担心地问。
李世民胸有成竹地说:"供过于求正好,朕已经和高句丽、百济等国联系了,他们愿意大量进口我们的鸡蛋。"
原来,李世民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鸡蛋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还可以出口创汇。
06
半年后,"借鸡生蛋"计划已经推广到了整个关中地区。
参与计划的养鸡户达到了三万多家,鸡只数量超过了五百万只。每天产出的鸡蛋多达一百万枚。
朝廷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仅鸡蛋一项,每月就能为国库带来七十万贯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这个计划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饲料加工、蛋粉生产、运输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逐渐形成。
李世民站在宫殿的高台上,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长安城,心中满意极了。
"陛下,您这招'借鸡生蛋'真是神了!"房玄龄由衷地赞叹道,"不仅解决了财政危机,还促进了民生发展。"
李世民笑了笑:"这叫因势利导。百姓有养鸡的传统和技术,朝廷有组织和资源,两者结合,就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魏征也不得不承认:"陛下的这个办法,确实比传统的增税减支要高明得多。"
但就在这时,王思明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陛下,出事了!"王思明气喘吁吁地说道。
"什么事?"李世民立即问道。
"高句丽那边传来消息,说他们也开始实行'借鸡生蛋'政策了!"王思明焦急地说,"而且他们的鸡蛋价格比我们还便宜!"
李世民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好啊!看来朕的这招不仅救了大唐,还启发了邻国!"
房玄龄有些担心:"陛下,这样的话,我们的鸡蛋出口就会受到影响。"
李世民摆摆手:"不要紧,有竞争才有进步。朕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正当大家讨论对策时,太监王德又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陛下,刚刚接到密报..."王德压低声音说道。
李世民示意他大声说出来。
"据说,有人准备在鸡蛋里做手脚!"王德说道。
"做什么手脚?"李世民问。
王德咽了咽口水:"制造假鸡蛋!"
大殿内一片哗然。假鸡蛋?这是什么概念?
魏征立即说道:"陛下,此事关系重大,必须严查!"
李世民点头:"立即派人调查,一旦查实,严惩不贷!"
看来,"借鸡生蛋"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也开始面临新的挑战了。成功往往会带来模仿者,但也会引来投机者和破坏者。
如何在保持计划优势的同时,应对各种新问题,这将是李世民面临的下一个考验。
而在长安城的某个角落里,一群神秘的人正在秘密商议着什么。他们手中拿着奇怪的"鸡蛋",脸上带着狡诈的笑容。
"借鸡生蛋"的故事,远未结束。
07
深夜,李世民独自在御书房中思考着假鸡蛋事件。这个问题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第二天一早,负责调查的大理寺卿杨文达就带来了详细的报告。
"陛下,经过一夜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制假网络。"杨文达神情严肃地汇报道。
李世民坐直身体:"说详细一些。"
"这些假鸡蛋是用石膏、明矾和其他化学物质制成的,外观和真鸡蛋几乎一模一样。"杨文达说道,"更可怕的是,他们已经向市场投放了大约十万枚假鸡蛋。"
房玄龄大惊:"十万枚?这要是被百姓发现..."
"后果不堪设想。"李世民接过话头,"不仅会毁掉'借鸡生蛋'计划的信誉,还会引发民愤。"
魏征忧心忡忡地说:"陛下,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把这些假鸡蛋全部收回,并严惩制假者。"
李世民点头:"立即下令,全城搜查假鸡蛋,同时悬赏征集线索。另外,要加强对鸡蛋质量的检验。"
杨文达继续汇报:"陛下,我们还发现,这个制假团伙的头目竟然是..."
"是谁?"李世民问道。
杨文达犹豫了一下:"是前户部侍郎刘文静的侄子刘文昭。"
大殿内一片死寂。刘文静虽然已经不在户部任职,但毕竟是朝廷旧臣,他的侄子制造假鸡蛋,这件事的影响可就大了。
"立即将刘文昭缉拿归案!"李世民果断下令,"无论他是什么身份,制假售假就是欺君罔民,决不轻饶!"
就在这时,刘文静主动求见。他跪在殿外,请求面圣。
"让他进来。"李世民说道。
刘文静进殿后,直接跪倒在地:"陛下,臣教子无方,臣有罪!"
李世民看着这位昔日的同僚,心情复杂:"文静,你可知你侄子犯了什么罪?"
"臣知道。"刘文静痛苦地说道,"制造假鸡蛋,欺骗朝廷和百姓,罪不可恕。臣愿意承担连带责任。"
李世民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你侄子的事,你确实有责任,但朕不会连累无辜。你现在要做的,就是配合调查,帮助朕彻底铲除这个制假网络。"
刘文静感激涕零:"臣一定全力配合!"
08
在刘文静的协助下,制假网络很快就被一网打尽。
但是,假鸡蛋事件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一些参与"借鸡生蛋"计划的百姓开始担心,万一朝廷收购到假鸡蛋,会不会怪罪到他们头上?
养鸡户赵大富就是其中之一。他特地跑到衙门,要求官府检验他家的鸡蛋。
"李大人,您一定要仔细检查,我家的鸡蛋绝对是真的!"赵大富紧张地说道。
李明德安慰他:"老赵,你放心,朝廷有专门的检验方法,真假一验便知。"
为了恢复百姓的信心,李世民决定公开检验过程,让所有人都看到朝廷的诚意。
在长安城最大的广场上,李世民亲自主持了一场"鸡蛋真假大检验"。
成千上万的百姓聚集在广场上,观看这场史无前例的检验活动。
李世民拿起一枚鸡蛋,对着阳光仔细观察:"真鸡蛋透光看,能看到蛋黄的影子;假鸡蛋则完全透明。"
然后,他又拿起另一枚鸡蛋,轻轻摇晃:"真鸡蛋摇起来有轻微的摆动感;假鸡蛋则像石头一样没有反应。"
最后,他将两枚鸡蛋分别打开:"真鸡蛋的蛋清透明有韧性,蛋黄饱满有光泽;假鸡蛋的蛋清混浊无韧性,蛋黄暗淡无光。"
百姓们看得津津有味,纷纷学着李世民的方法检验自家的鸡蛋。
"原来如此!"一个百姓恍然大悟,"怪不得前几天买的鸡蛋味道怪怪的,原来是假的!"
李世民趁热打铁:"从今以后,朝廷将建立严格的鸡蛋质量检验体系,绝不让一枚假鸡蛋流入市场!"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百姓们的信心又回来了。
但是,就在李世民准备宣布检验活动结束时,人群中突然传来一个声音:"陛下,我有话要说!"
李世民循声望去,是一个年约四十的中年男子,看起来像是个商人。
"你有什么话要说?"李世民问道。
那人大声说道:"陛下的'借鸡生蛋'确实是个好政策,但是有一个问题您考虑过吗?"
"什么问题?"李世民问。
"如果所有人都去养鸡,谁来种地?谁来做其他生意?"那人问道。
这个问题让李世民一愣。确实,"借鸡生蛋"计划的成功,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养鸡业,其他行业开始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
李世民沉思了片刻,正要开口回答这个关键问题,却见房玄龄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在他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话。
李世民的脸色瞬间变了,他看向台下成千上万期待答案的百姓们,嘴角露出了一丝复杂的笑容,缓缓开口道:"这位百姓提出的问题很好,关于如何平衡各行各业的发展,朕确实有一个更加完善的计划..."
就在李世民准备说出解决方案的关键时刻,突然——
09
"朕的计划是实行'行业轮换制'。"李世民的话音刚落,台下就议论纷纷。
什么是行业轮换制?百姓们都很好奇。
李世民解释道:"每个人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从事不同的行业。春天种地,夏天养鸡,秋天收获,冬天做手工。这样既保证了各行各业的人手,又能让百姓们掌握多种技能。"
那个提问的商人点头赞同:"陛下英明!这样确实能解决人力分配的问题。"
但房玄龄刚才告诉李世民的消息,却是另一件更加严重的事情。
回到宫中,房玄龄详细汇报了情况:"陛下,刚刚收到密报,北方突厥汗国也开始学习我们的'借鸡生蛋'政策,而且他们准备用这个办法来筹集军饷,对我大唐发动攻击。"
李世民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什么?突厥人也会养鸡?"
"据说他们从我们这里挖走了不少养殖专家,还偷学了我们的饲料配方。"房玄龄忧心忡忡地说道。
魏征也赶了过来:"陛下,更严重的是,他们的鸡蛋比我们便宜三成,已经开始冲击我们的出口市场了。"
李世民在房间里踱步,思考着对策。"借鸡生蛋"本来是解决财政危机的妙招,现在却成了邻国的学习对象,甚至被用来对付大唐。
"陛下,要不要禁止技术外流?"房玄龄建议道。
"晚了。"李世民摇头,"技术一旦传播出去,就很难收回。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保持自己的优势。"
就在这时,户部尚书王思明又带来了一个消息:"陛下,刚刚接到西域商人的求购信,他们希望大量采购我们的'神蛋'。"
"神蛋?"李世民不解。
王思明解释道:"就是我们的鸡蛋。西域人听说我们的鸡蛋营养丰富,能强身健体,都把它当成了灵丹妙药。"
李世民眼前一亮:"这倒是个好机会。立即派人与西域商人接洽,扩大出口规模。"
10
一年后,"借鸡生蛋"计划已经彻底改变了大唐的经济结构。
鸡蛋不仅成了国内的重要食品,还成了出口的拳头产品。大唐的鸡蛋远销高句丽、百济、西域,甚至远到天竺和波斯。
国库也从当初的空虚变成了充盈。不仅偿还了所有债务,还积累了大量盈余。
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由于鸡蛋产业的过度发展,粮食生产受到了影响。虽然实行了"行业轮换制",但很多人还是更愿意养鸡,因为来钱更快。
粮价开始上涨,从原来的每斗二十文涨到了三十文。
一些地方官员向朝廷告急:"陛下,再这样下去,恐怕要闹粮荒了。"
李世民意识到,是时候调整政策了。
在一次朝会上,他宣布了新的决定:"从即日起,'借鸡生蛋'计划进入第二阶段。朝廷将重点支持粮食生产,鸡蛋产业要适度控制规模。"
一些养鸡大户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有些不满。
赵大富就是其中之一。他现在已经是长安城最大的养鸡户,拥有五千多只鸡,年收入超过五百贯。
"为什么要限制?我们养鸡又没有害人。"赵大富私下抱怨道。
但李世民的眼光是长远的。他知道,任何政策都不能走极端,平衡发展才是王道。
为了平息养鸡户的不满,李世民又想出了一个新招:"鸡粪换粮食"。
鸡粪是很好的肥料,可以大大提高粮食产量。朝廷规定,养鸡户可以用鸡粪换取粮食,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
这样一来,养鸡业和农业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养鸡户有了处理鸡粪的渠道,农民有了优质肥料,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一年后的秋天,大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粮仓满溢,鸡蛋出口,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
李世民站在宫殿的高台上,望着远方金黄的田野和绿树成荫的养鸡场,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陛下,您的'借鸡生蛋'真是千古奇招啊!"房玄龄由衷地赞叹道。
李世民笑了笑:"这不是什么奇招,只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罢了。治国如烹小鲜,火候最重要。"
魏征也感慨道:"从财政危机到国库充盈,从一筹莫展到百业兴旺,这一切都源于陛下的那个看似荒诞的想法。"
"荒诞吗?"李世民反问道,"朕倒觉得,最简单的道理往往最深刻。借鸡生蛋,借的是民间的力量,生的是国家的希望。"
就在君臣们谈笑风生时,太监王德又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陛下,刚刚接到消息,吐蕃松赞干布派使者来访,说要学习我们的'借鸡生蛋'之术!"王德兴奋地汇报道。
李世民哈哈大笑:"好啊!看来朕的这招不仅救了大唐,还要惠及四方了!"
但他心里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在技术传播的同时保持优势,如何在竞争中继续创新,这些都需要更大的智慧。
夕阳西下,金辉洒在长安城上。无数的鸡舍中传来咯咯的鸡鸣声,那是大唐繁荣的新乐章。而在皇宫中,李世民正在思考着下一个"奇招"。
因为他知道,治国之道,永无止境。
江西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