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黔南州政府半年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仅三天,州长向承强被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这位上任不足两年的州长,成为黔南州连续第五位落马的州长,“前腐后继”的名单上写着:李月成(2007-2011年任职)、向红琼(2011-2016年)、吴胜华(2016-2021年)、钟阳(2021-2023年)。
1.权力链条的断裂:十年腐败周期表
黔南州的腐败周期表跨越近二十年,形成系统性溃败的完整链条。从2007年上任的李月成到2023年接任的向承强,五任州长无一幸免,平均每人在任时间不足四年。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腐败的“接力传递”:
2020年李月成被撤销政协职务时,继任者向红琼尚未案发。
2022年向红琼被查时,接替她的吴胜华已升任贵州省委常委。
2025年7月吴胜华在毕节市委书记任上落马,而他的接任者钟阳早在2023年已被查。
当向承强在中央巡视组进驻贵州的关键时刻被查处,这场延续十余年的权力失控终于暴露于聚光灯下。
2.监督失效的标本:巡视利剑与日常监管的双重困境
黔南州案例揭示了监督机制的深层矛盾。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但现实仍显严峻:
向承强被查时,中央第十二巡视组正在贵州开展工作,明确要求“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
然而巡视组7月中旬进驻,州长7月底仍公开部署经济工作,地方日常监督的滞后性暴露无遗。
全国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仅安徽省就查处“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问题3091起,占形式主义问题的77.7%。当民生工程被搁置而权力寻租畅通无阻,表明监督机制存在严重漏洞。
3.全国反腐版图中的特殊样本
黔南州并非孤例,而是当前反腐风暴中的典型切片:
中纪委半年报显示全国处分纪检监察干部1666人,其中厅局级49人,表明反腐刀刃向内深化。
6月单月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2.8万起,3.7万人被处理,“不敢腐”的震慑持续强化。
黔南的特殊性在于形成“前腐后继”的完整闭环。当连续五任行政主官均未能守住底线,已非个体道德失范可解释,而是制度性漏洞的集中爆发。
4 .重建生态的艰难之路
事发后,黔南州四大班子紧急召开会议“深刻汲取教训”,表态要“保持敬畏之心,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然而重建信任需突破三重困局:
权力制衡缺位:土地审批、工程发包等关键权力长期集中于少数人。
政治攀附文化:公开报道显示钟阳为“领导安排的项目”违规操作土地出让。
监督渠道堵塞:企业反映“民营经济遇冷”长期未获解决,社会监督失效。
当州委书记洪湖鹏强调“规范用权、谨慎用权”时,恰恰反证了过去权力运行的失序。
黔南州政府官网上仍挂着向承强三天前部署经济工作的照片,而相邻的廉政公告栏已贴出对他的审查通报。十年五任州长跌落,如同一个未愈合的创口,反复感染着地方治理的肌体。
当新任官员在警示教育会上签下廉洁承诺书时,他们的前任也曾有过同样的动作。终结“前腐后继”的魔咒,不能仅靠官员的个人自律,更需将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让每一份审批可追溯,每一项决策受监督,每一个“一把手”都暴露在阳光下。
江西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