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免费了解党史热点、领袖的往事等相关内容。
“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兆麟同志始终对我关怀备至……他对待我们就像慈祥的父亲一样,这段往事至今让我每每回想起,都忍不住鼻头发酸。”
这是曾担任抗日英雄李兆麟将军警卫员的李桂林所说的一段感人至深的话。回忆起李兆麟将军时,李桂林深深感受到他对革命的热爱,对同志的关心,李兆麟不仅是一个优秀的革命者,更是一个像父亲般温暖的领导者。
然而,这位在革命事业中关爱同志如亲人的将军,却在处理自己亲生儿子时显得异常冷酷。在那段血与火的抗日岁月里,为了保护抗日部队的安全,李兆麟曾毫不犹豫地将年幼的孩子抛弃在深山里。
展开剩余85%李兆麟将军1910年出生于辽宁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家庭虽然贫困,但依然送他上学,使他接触到许多进步的书籍,这些书籍不仅增长了他的知识,还深深植入了他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怀。
1931年,李兆麟在北平中国大学读书时加入了共青团,并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李兆麟接到抗日救国会的指示,回到家乡组织抗日武装。凭借着广泛的影响力,他成功地号召了辽阳、奉天、本溪一带的山林队伍联合起来,共同抗日。
经过一年的组织与宣传,到了1932年春,李兆麟领导的东北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正式成立,以小堡为中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第二十四路军英勇善战,在与日军激战不久后,就成功活捉了日本关东军的工兵司令。
随着战斗的持续,这支部队越发壮大,人数一度突破上万人,并敢于攻击日军在奉天的核心区域,打进南关和飞机场,摧毁航空处、兵工厂及电台,成功烧毁7架敌机。这一系列壮举震动了全国,并为中国的抗战斗志注入了巨大的力量,极大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然而,李兆麟的辉煌成绩也引来了日军的强烈仇视。1932年冬天,日军集中兵力对义勇军发起了猛烈围剿,第二十四路军被彻底击溃,李兆麟被迫转入地下,继续策划与伪军合作的抗日起义。
尽管第二十四路军被打散,日军却始终没有放过李兆麟。1933年,由于叛徒的出卖,李兆麟一家被日伪追捕,李兆麟的母亲和妹妹为了掩护他被捕,而他自己幸运地逃脱。
此后,党组织将李兆麟调往哈尔滨,参与抗日联军的创建工作,他化名张寿篯,誓言把“救国”作为自己唯一的使命,从此再未返回家乡。
1937年,李兆麟成为东北抗日联军政治部主任,也在这个时刻遇到了后来的妻子金伯文。金伯文是一个来自吉林的朝鲜族女孩,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12岁便加入了反日儿童团,白天帮助群众劳作,晚上发传单,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金伯文在回忆录中写下了她第一次见到李兆麟的印象。当时,她和几名女同志在寒风中艰难工作,李兆麟被调来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满脸胡须、头发凌乱,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但他那种坚毅的眼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却给人无比的安全感。
经过多次接触,李兆麟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丰富的抗战经验深深打动了金伯文。金伯文也被这个勇敢的男人所吸引,两人迅速确立了关系并结婚。
然而,战争的残酷性让这段婚姻在短短的几年里经历了重重考验。李兆麟婚后不久便被调到抗联第6军,夫妻二人分离,直至两年后才得以团聚。
1940年,金伯文怀上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但东北的寒冬已悄然来临,山里的食物越来越匮乏。怀孕的金伯文常常因为饥饿而昏厥过去,幸运的是,来自中苏边境的交通员带来了急需的粮食。
9月末,金伯文即将临产,组织决定派她去深山中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待产,并给她配发了一匹马和半袋粮食。途中,她遇到了因病受困的后方同志们,在紧急情况下,金伯文决定牺牲那匹马,把马肉分给了大家。
然而,敌人发现了他们的行踪,误以为他们是抗日指挥部,紧追不舍,甚至追了半年多。金伯文在这段艰苦的旅途中生下了一个男婴。面对缺乏食物和极度寒冷的环境,养育一个婴儿变得异常艰难,幸亏战士们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母子。
为了不暴露目标,金伯文不得不涂抹烟土让婴儿昏睡。就在敌人不断追击的情况下,她和战士们在漫天风雪中与敌人周旋,终于找到了大部队。然而,部队依旧面临严重的粮食匮乏问题,孩子因饥饿经常大哭。
面对这种困境,李兆麟做出了一个极为痛苦的决定,他趁金伯文不注意,把孩子抱到深山里抛弃。金伯文得知此事后伤心欲绝,质问李兆麟为何如此狠心,但李兆麟冷酷地回应:“如果你敢把孩子找回来,我就亲手杀了他。”为了保护部队的安全,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
金伯文听到这话后顿时愣住,哭声戛然而止。多年后,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能理解丈夫的决定,在那个年代,面对民族大义,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牺牲。”
尽管李兆麟曾经把孩子抛弃,但不久后,一位老同志悄悄将孩子抱回,并在不影响部队行动的情况下照顾着他。然而,孩子最终未能熬过恶劣环境,不到半个月便因无法适应新生活而去世。
在随后的岁月中,金伯文与李兆麟的其他孩子一同迁往苏联,生活逐渐平静下来。金伯文与李兆麟也享受了一段难得的家庭时光。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他们,李兆麟在带着妻儿回国投入解放战争时,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
1946年,金伯文带着年仅三岁的儿子和一岁的女儿参加了李兆麟的追悼会。几十年间,她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孩子们,时刻告诫他们要继承父亲的英雄气节,成为伟大的人。女儿张卓亚长大后,秉承母亲的教诲,投身于抗战历史的整理与挖掘工作,并在回忆父亲时说:“面对国家危亡,父亲为民族大义舍弃了自己的亲生骨肉,我能深刻理解他当时的决定。”
发布于:天津市江西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