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疾控中心的实验室里,检验科科长单竹周的手指划过一排排试管,动作轻柔却稳定,移液枪重复着机械的动作。灯光下的单竹周扶了扶眼镜,转身走向嗡嗡作响的检测仪。门缓缓合上,将他的身影隔在洁净区玻璃之后。玻璃窗外,傍晚的霞光中万家灯火次第亮起,他的工作日志上今天留下一行字——今日完成呼吸道病毒样本检测46份。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但对我们来说,每一份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就是我们的职业阵地。”单竹周说。
三十四年,一万两千多个日夜,他从未离开过这片与病毒、细菌和未知风险无声较量的战场。
与危险样本的贴身较量
2017年,禽流感病毒突袭黔东南。各县送检的样本装在五花八门的容器里抵达实验室,最危险的是一批用普通玻璃管盛放的病毒样本,管壁可能附着活病毒,单竹周带着所里年轻人连夜检测,防护服里汗如雨下。“说不怕是假的,”他坦言,“但病毒不会等你准备好。既然我选择了这份职业,那我就要以我的专业去做好我这份工作应有的责任。”当某个年轻同事的手开始微微发抖时,他默默接过样本,把对方挡在身后,无声的行动是最好的镇定剂——单竹周的从容认真让实验室的同事们也暂时忘却了病毒的可怕,最终,所有样本如期检出,为全州筑起第一道预警线。
而三年后的疫情爆发时,作为核酸专家。整整三个月,他马不停蹄地跑遍了黔东南州的16个县(市),每县平均往返四五趟。“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跑四五百公里,回到单位时已经是凌晨一两点了。”单竹周说。在每个县,他都要仔细查看实验室布局,指出安全隐患和不合理之处,手把手地培训技术人员,从样本采集、运输到检测的各个环节,都一一耐心讲解,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流程。
有一回,在一处迷宫般的实验室里,单竹周“迷了路”:“我当时就给他们说了,设计复杂不等于安全。这种弯弯绕绕的缓冲间,连我这种‘老油子’都找不到出口,新手要怎么保障安全”于是他顾不上休息,连夜画出改造图纸,连续蹲在现场调整通风系统。当县级实验室亮起生物安全柜的幽蓝灯光时,他在寒冬里抹了把额头的汗珠。“等事情都做完了,才觉得腿沉得抬不起来,才反应过来累。基层的工作站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专业技能的掌握还不够!光我会没用,得大家都会,才能把我们的检测工作做得更好、更全面!”
技术创新背后的坚守:做好舌尖上的“安全专家”
江西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